行程天数: 1 人均消费: 100 和谁一起: - 旅行方式: 自驾

文图/应志刚 老早就知晓光福这个地方。 有位老朋友在镇上制作核雕,几次三番过去喝茶,席间听了不少典故,虽不曾有过深游,心里却也有了些轮廓。 光福丘陵起伏,环着太湖,颇有些人间仙境的味道。当时还说,老了之后于此地购一房舍,种茶、养花、读书,也是逍遥。

后来又听另一位朋友说起,光福这个地名,原指佛光普照的福地。 未探真实,只是随处可闻寺院香火、梵音袅袅,想来也是不假。自古僧家选址,必定是风水宝地,加之光福历代高僧辈出,自然是有缘故的。 遐想,面朝太湖烟波跌坐悟道,观“东方虚空、南西北方,四维上下”均“不可思量”,天地宇宙加持,自然心生菩提。

由此,去光福礼佛是第一要紧事。 光福寺院众多,此番远足而来,追着冬日下午的阳光,第一站去了铜观音寺。 临光福镇下街而筑的铜观音寺,是吴地最古老的寺院之一,建于梁朝天监二年,曾因珍藏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和开山祖师吾彻和尚的舍利而名动天下。

铜观音寺几度更名,曾名光福寺、光福讲寺。其前身是南朝梁陈时期黄门侍郎顾野王的私宅。 到了唐代,武则天当政时期改为光福寺。 宋代康定元年,有村民在寺旁挖得铜观音一尊,敬赠给光福寺。由此轰动了吴郡各地,前来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,自此改称为铜观音寺。

进入铜观音寺须得跨一座梁式石桥,桥两侧沿口为武康石质,雕凿着双龙戏珠,万字纹饰,琢工精良,弹击有声铿锵作响,坊间俗称"琵琶桥"。 大雄殿前有株栽于明代的古香樟树,树干粗壮嶙峋,枝丫遒劲,风雨600余年,守护着这一隅庄严净土。

矗立于寺后龟山之巅的光福塔,是光福镇的地标,始建于梁大同初年。塔为四面七级,高约30米,登塔眺望,远山峰峦连绵,东西崦湖交相辉映,蔚为壮观。

这一趟来光福有点晚,苏州初冬的第一场雪下过,铜观音寺内的银杏几乎褪光了叶子。 也是想试试运气的缘由,追着西斜的冬阳,马不停蹄去了永慧禅寺。 永慧禅寺建于蟠螭山上,此山是穹窿山余脉,为太湖七十二峰之一,光福人俗称南山。

由山脚拾级而上,山道宛转在绿树翠竹间,见湖光潋滟,帆影点点,肚里空乏的词汇已无法盛赞这眼里收下的美景。 山道旁有高僧虚谷上人的灵骨塔。这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画僧,早年曾任清军参将,因不愿与太平军作战,在30岁时“披缁入山”出家为僧。 但他“不茹素,不礼佛”,常常往来于苏州、上海、扬州,靠卖画为生,也算是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”的人物了。

永慧禅寺是明朝憨山和尚结茅之地,他亲自栽种的一雄一雌两株银杏已有500多年的历史。 每到深秋,两株树冠参天、形如佛塔的银杏,枝叶繁茂,金黄的叶子似金箔般挂在树枝上,与古朴的庙宇动静辉映,颇多禅意。 刚到山门外,望见树上仅挂着不多的残叶,连叹“晚了!晚了!” 踏入寺门,却又见满眼金灿灿,落叶铺了一地的静美,覆盖着庙宇的飞檐、游廊,偶有风起,如蝴蝶翩飞。

永慧禅寺因背靠一块百仞石壁又名石壁寺。 石壁陡峭似刀削,高出地面约10米,布满摩崖石刻,有辛亥老人李根源、晚清封疆大吏陈夔龙、海派画家吴湖帆诸人的题诗,皆为言志、纪游、怀古之作。 最奇的是石壁上生长着一株树龄300余年的石楠,树根屈曲盘旋,宛若螭龙一般吸附在石壁之上,人称“睡龙”。

踏着余晖归去。湖面升腾的烟霞,宛若“佛从海上来”踏着的七彩祥云。太湖的风扑面而来,银杏微动着躯干,一枚金黄的落叶从眼前滑过。 忽然想起,出门时,见山门匾额上书“莫向外求”四字,忽然心有所动。 《心经》开篇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”,可否理解为,看见自己内心的安宁,你就是摆脱了一切苦厄、智慧的菩萨?

发个神评论吧 0 /300

评论(0)

    评论(0)

    暂无评论
      0 /300